美育 [第209期]:啥!這種表演誰買單?

點閱:1

並列題名: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

其他題名:美育 美育雙月刊

作者:美育編審委員編輯

出版年:2016.01-02

出版社: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

出版地:臺北市

集叢名:藝術教育論叢:1

格式:PDF

內容簡介
 
豬不肥,去肥到狗。無心插柳,柳成蔭。第一句台語俗諺,大概是我策劃這個系列的「感嘆」,一趟彎曲而採擷沿途風景的旅程,於是寫下第二句俗語來美化心境,盼是柳樹成蔭的小小成就。
 
戲劇,我接觸得晚,大學時期唸文化大學戲劇系才算正式踏入,剛入學就開始不務正業,為了養「做一齣戲」這個孩子,必須找一個工時短、收入豐的職業,於是我成為人體模特兒,帶我入行的師父是台灣小劇場界的傳奇人物詹慧玲,由於她的閱歷豐富,劇場界的朋友眾多,在這個時期我認識了吳文翠老師 — 一個把生命奉獻給劇場的前輩 — 活得清苦,卻十分飽滿。吳老師早期是「優劇場」創始元老之一,那時的「優」並不是以打鼓聞名,而是扎實地進行果托夫斯基(Jerzy Grotowski)的訓練,最富盛名的是其「貧窮劇場」(poor theatre)的理論,所謂「貧窮劇場」即是盡其所能地簡化劇場的元素,剝除到最後,至為重要的就是演員的本身;不只是外在元素的抽離,表演者也必須藉由苦修般的訓練,滌淨身體的雜音,最終讓表演得以神聖,這一連串「去蕪存菁」的過程,某種程度是要找回戲劇表演的初始 — 儀式,這也就不難理解,為何台灣表演藝術界裡有一派「白沙屯媽祖進香」的信眾,信的不只是媽祖的神力,同時也是對劇場的信仰。
 
台灣的媽祖進香活動鼎盛,為何是「白沙屯」?無疑,文翠老師的文章〈天地心路〉能給諸位滿意的答覆。從歷史來看,媽祖本為中國宋朝東南沿海之女巫,因為「靈驗」(通常也還伴有政治因素),她的封號一路從夫人、妃、天妃,直到天后,傳聞若是遇到災難,一定要呼喊「媽祖」,她就會像自己的阿嬤、母親一般顯靈相救;若是呼喊她的聖號,則因為需要穿衣打扮,將緩不濟急。「媽祖」經歷了數個朝代,從巫到極大的神格,成為眾人崇拜的對象,很重要的一個因素,在於祖母與母親形象的塑立,另一個對立面,或者說是同一個面向的奇花異草,大概就是妖了,於是我要介紹所邀另一篇文章〈男扮女裝〉,闡述性別錯亂具有「妖」的特質。
 
妖,大抵是對異於常的一種貶抑,稱呼其為「巫」,還頗為恰當。巫,其字本義為「在神聖的空間裡跳舞」,又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們舞蹈時便形成神聖的空間,然而並非所有人可跳,遠古時期無論中外,進行儀式的時候,要由特殊的人士所擔任,他們便是具有陰性特質的男性,這個現象的由來和實際的表演體驗在劉寅生先生所撰述的內容裡,有詳細的介紹。和劉先生相識是曾經有個機緣參與他的藝術創作,視覺藝術背景的他,因為熱愛表演藝術以及在芳香療法界的工作經驗,所呈現的作品幾乎都是綜合性的,獨特的音頻、不為大眾熟悉的香氣,以及性別混亂的表演者,逐漸成為仿擬、再造儀式。有趣的是,儀式作為藝術的起源之後,當代的藝術家重新建構屬於自己的儀式,於是後者完全脫胎,「回到儀式」的見山又是山,卻已經成為另外一個境界。若是拿來對照媽祖進香的〈天地心路〉將是值得探討的題目。
 
以自己的身體和不同的藝術家合作之後,2008 年,我創立了「萬華劇團」,製作的節目都傾向非主流、次文化的議題,於是認識了「皮繩愉虐邦」的成員,其中小林先生算是台灣最頂尖的繩師,技藝與思維兼具,同時不停地在反省捆綁虐待的意義為何?捆綁若是要成為一種公開表演,它美在哪裡?若要深究則需要探源,小林先生所撰述之〈『責』的美學〉不僅在實務面讓讀者大開眼界,同時探源的部分也深具學術價值,打破了躲躲藏藏的窺探,把這個議題大方地晾出來,讓我們可以得知在太陽光底下,一個次文化如捆綁愉虐,可以這麼具有學問。
 
至此,三種近乎劇場表演的儀式齊備。〈天地心路〉是最原始的信仰,講的是神力、宇宙力;〈男扮女裝〉則是一種仿擬和轉換,轉換儀式的本質成為一種表演;〈『責』的美學〉反而成為一種最樸實,最貼近人心的溫暖,堂而皇之踏進人的情慾,讓無限巨大的想像烏托邦,得以撫慰和安息。針對獨特的小眾,有了上述三篇文章,似乎還不能解釋表演的無所不在,因此依照我認識不同人士的時序,同時邀了高傳棋老師和吳思鋒先生撰寫生活中每天見到的「表演」。高傳棋老師是我在西門町擔任行銷宣傳工作時所認識的,被譽為街頭導覽的始祖與第一把交椅。同樣土生於萬華地區,實在汗顏,參與了高老師的導覽之後,才對自己所居近四十年的土地有粗淺的認識。導覽通常是這樣進行的,高傳棋先生準備了一些地圖(還是古地圖)、教學用的隨身麥克風,等著參與導覽的民眾到齊後,便穿梭大街小巷駐點講解,有時讓人懷疑,怎麼會闖入民宅?又或者疑惑怎麼會進入死巷?但總會柳暗花明,讓人茅塞頓開。若被導覽的民眾涉入很深就是個參與者,自己會變成這個大型表演的一部分;但若是疏離一點,就可能成為觀看高老師表演的觀看者,但是無論如何,所有的人都觀賞著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,想像著人文風景演變著。此次所邀文章〈街頭文史叫賣郎的導覽解說〉,不僅提及我所描述的街頭導覽即景,更脈絡性地介紹所為何來,讀者可以更加瞭解高傳棋老師半生以來,在地方文史上的用心和著力,另外,也推薦尚未體驗過高老師導覽的讀者,可以身體力行嚐試參與,領略地方文史之美。
 
括及整個台灣,有一項令人驕傲的成就,台灣是亞洲的民主聖地,因此政治與表演的關係是不應該放過的重要題目,然而這不是個好寫的題目,即便我在研究所時期曾涉獵些許,但撰述一篇相關文章,仍屬難事。所幸,輾轉透過劇場界友人的推薦,找到吳思鋒先生,懇求他能「生」出一篇與此題目相關的文章,好讓這個策劃得以完整。政治和「表演」的關係,甚至是以劇場理論來評論政治一直是值得探究的題目,最知名的大概就是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(Brecht),評論希特勒(Hitler)以其煽動的姿態和言語惑誘群眾,這般現象在「民主」蓬勃發展的台灣更隨處可見。規劃好的遊行無論是近拍取景,或是高空拍攝,細心安排的畫面,無不是讓人熱血激昂,遑論選舉時期的旗海、看板,甚至是晚會裡面動人的歌曲播放,搭配器樂與司儀鼓舞的聲調,氣氛營造完全超越內容,達到使眾人入迷的狀態,似乎又是個儀式了,於是我們回到了最初。這五篇文章某種程度上有所相關,可以互相參照,讓我們得以探討正規的劇場表演的前世 — 原始儀式,以及正規劇場表演的來生— 被挪用的儀式,同時深入瞭解「表演」並不只是存在於殿堂,生活之中「表演」充斥,無須在特定的時間購票入場,隨時隨地全民買單。
 
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則朋友動態,寫著「胖胖的貓抱起來很療癒,等一下再餵牠吃點東西」,看來這隻不務正業的肥狗,也可愛得緊。

雜誌簡介
 
美育創刊於民國七十八年三月,系以藝術領域為主軸按月出版之刊物,為符應當今多元社會體系及加強深度與廣度,其出版型態自第一一一期起改版為「雙月刊」,頁數從原五十六頁擴增為九十六頁,並加強教育推廣的功能,以達質與量之兼融並顧。
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為開發、保存藝術教育資料,將藝術教育相關資料編印出版,以豐富多元、簡明易懂之文字、影像、聲音、多媒體等方式呈現,以建立「學習社會」的藝文泉源與動力,類別有美育雙月刊、藝術教育叢書,展覽專輯、專案研究報告、教學錄影帶、光碟片等。

  • 藝術春秋│Art Collection 藝起探訪「基隆護國城隍廟」
  • 欣賞有譜│Art Appreciaton 「藝」起來看自傳圖像小說
  • 充電站│Fuel Station 找路
同書類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