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專欄新媒體尋路

W3C邀請專家,中文排版需求編輯。EPUB 3電子書格式專家。從2010年起推動各領域的數位出版轉型。

別把產業問題當作社會問題(下)

發表時間:2016-03-25 點閱:4447

關於標準化與企業轉型的幾件事

承上篇。

把技術放一邊,電子書會是出版產業的救星嗎?

認真地說,不是,也不會是。

2016年的現在,電子書不像2007 Amazon kindle上市時的諸多預言一般,超過印刷書的銷售量。在美國市場,大約佔三成市場;並且出版社的銷售甚至在2015年下降,有相當部分的讀者跑去購買個人出版的電子書。電子書帶來出版與創作的自由,並且提供獲得利益的方法,創作者反而與出版社搶奪這塊餅。

在日本,由於起步較晚,只佔10%的市場,且漫畫居多數。其隱憂是根據調查,這些年日本的電子書市總算成為現實,但使用意願卻沒有太大變化。

但電子書卻是出版社往數位轉型的鑰匙。

 

美國的狀況

2007美國Amazon開始提及Kindle電子書服務。一開始出版社在壓力之下願意授權,但是製作上不想要出錢出力,而是透過折讓%數的方法讓Amazon製作。後來電子書銷售起飛,出版社發現長期折讓%數不如付出固定的製作成本,才開始自行花錢外包給轉檔公司製作。去年美國書展IDPF的論壇上,許多出版社才討論外包與自製的優劣。許多出版社為了更能快速地面對時事議題,降低與外包商往來的時間,決定改變內部流程自己製作。

這是2015年的事情。Authoring與編輯流程調整,發生在Kindle後第八年。

不過在2012年到現在,出版社所在乎的是怎麼透過網路認識讀者。雖然良好的經銷網路也能取得印刷書的銷售狀況,但是網路行銷與電子書銷售卻更直接。例如在Facebook上下廣告,是否有成效,可以立即透過Amazon當日的銷量看出來。加上各種大數據來辨別讀者樣貌:哪些人喜歡看飲食健康的書、哪些人喜歡看科幻小說??更能精準地將書訊送到讀者面前,而且他們立即可以購買到電子書。

傳統出版社在乎通路,在乎傳統媒體曝光,在乎實體廣告。但在數位時代,資訊的流通透過網路最為實在。電子書在美國與社交網路的興盛、行動裝置的普及同時發生,作為一把帶領出版社走向網路的鑰匙。

 

日本的案例

在日本,漫畫市場一向保持著恐怖平衡。要讓漫畫家與作品有曝光的空間,就必須以漫畫雜誌連載來吸引讀者,但漫畫雜誌在發行上,印刷、通路、倉儲、回頭書都是麻煩,所以幾乎都是赤字發行。

但只要有一兩部熱門的作品,就可以透過單行本賺回來,不僅是國內市場,也包括海外授權。所以會像爆漫王這部作品所述:作品一旦人氣低落,無法保證單行本銷量時,就會被砍頭。日本電子書通路管道暢通後,就有許多漫畫雜誌紛紛開始以電子書發行,許多甚至免費。畢竟能夠大幅降低發行印刷書的赤字,就能夠投注更多在作家與編輯身上。而且透過網路取得數據相對容易。

過去印刷書市場就像電影票房一樣,你不知道哪一部會突然紅起來,只能靠著強而有力的創作者以及宣傳來做到該有的成績。但透過網路,就可以透過數據做為輔助來協助,找出模式與宣傳的方法來推動。

這些,都是電子書帶來的改變與轉型。

 

不改變,就是社會問題

要達到這一步其實有很多管道。一家出版社可以一本電子書都不出,但透過Facebook粉絲團與有效的線上活動及宣傳來取得相當的銷售成績。路徑有很多條,但「擁有數位產品」而「進行網路宣傳」卻是最直接的方法。

當任何世代都花相當多的時間在網路上——尤其是Facebook上,但在上面沒有書的消息與購買方式,那麼要怎麼希望人們突然走進書店,買你的書呢?

不開始也不行動,當然環境也不會突然改變。世界在變而你不變,所有發生的現象都變成了問題。我和一位日本出版界的朋友聊天時,他就提及:日本有很多與閱讀相關的問題,像是「活字離?」、「本離?」,其實都是相當片面的詮釋。人們不閱讀書,但不代表他們不在網路上閱讀;人們在手機、平板上不一定願意讀長篇文章,但你可以用其他的書寫方式來提供內容。

什麼都不做,把產業自身的轉型問題上升到社會問題,社會不會因此而自行改變,就算政府試著做一些事,也很難扭轉世界的改變。

別把自己所處產業的問題變成社會問題,沒有人能幫你解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