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家專欄新媒體尋路

W3C邀請專家,中文排版需求編輯。EPUB 3電子書格式專家。從2010年起推動各領域的數位出版轉型。

也談設計

發表時間:2016-06-28 點閱:6412


其實我壓根兒不是第一線的設計者,勉強說的話,是「(EPUB)電子書排版設計者」,做出來的成品,認為有經過設計的人,應該不多。

前陣子Monotype的首席設計小林章來台灣,Justfont Blog上寫了一篇與他在臺北街頭「蒐集字」的文章。突然有了些想法,和我一直在做的中文排版規範,有著一些關係,或許可以大膽地衍伸出來談一下設計這回事。 與小林章字體散步 Justfont blog

先談談工具

我們不大能否認一件事:現在絕大部分的設計成果,都是透過電腦軟體完成。不管是使用Illustrator來做平面設計,或者以InDesign來做書籍版面設計,還是使用其他的工具來做出成果,鮮少完全不依賴科技工具。但是,這些軟體工具,絕對不是中立、沒有立場,是由主要市場的需求出發,符合習慣、傳統、規則而生。

InDesign(或者應該說前身PageMaker)就是個好例子。在Macintosh與DTP初崛起的年代,應該沒有要做到支援全世界各種語言的念頭。從這份PageMaker的歷史來看,最早做到支援直排,是1989年的3.0版;而完整符合日文書的排版習慣,則是到了1996年的6.0版才完成。日本是出版大國,對於排版軟體的需求極大,為了符合其需求,才做出支援。直到今天你打開InDesign CC中文版,還會看到許多影子——有著許多來自日文,但不屬於中文排版的設定。

數位工具的功能性,其實設定了使用者如何使用的方向。當你使用筆和紙、剪刀與糨糊來做些東西時,可以隨便來、任意做;但是數位工具卻限制了你成品的表現性。

拿網頁技術來說,明體=serif、黑體=sans-serif這基本規則其實與書籍、印刷的慣例不同。中文書常用的是明體、楷書、仿宋,黑體出現的機會其實並不算高。但現在隨便打開個網站一看,你會發現黑體最多、明體其次,沒什麼楷書、仿宋更不會出現。甚至反而影響到書籍排版上頭,使用黑體作為內文字的書越來越多。

我當然不是想提什麼「祖先家法不可改變」,但的的確確地,技術與工具帶來了場文化戰爭。具優勢(市場大小、主場優勢等)者的文化影響到劣勢者(被改變的那一方)。技術與工具當然也不是天馬行空地任意產生出獨有的規則,也是從傳統中尋找出規則、透過實做承繼。

還是舉排版的例子,日本工業標準中有一份JISX-4051:2004「日本語文書的組版方法」,這是同一份標準第三次修訂的結果,初次發表是在1993年,後來1995年修訂過一次。看看這時間,與PageMaker完整支援日文排版的時間,是不是極為一致呢?

事實上這份文件,就是在排版軟體要知道規則的需求下產生的。產出的方法也是透過從傳統排版(如活字印刷、照相排版——日本稱為寫植)的規則中而來。日文書的排版透過這樣的方式承繼下來,我們卻沒有做相同的事,於是有些規則,就這麼遺失了。

關於傳統

傳統是一件尷尬的事情。在過往所謂「設計」,都被當作一份工來看待,平面設計不是「師」,而是「美工」。尊敬一點則被稱為「師傅」。但在口授言傳、手把手教技術的規則傳承裡,這些都是重要的知識。他們不一定說得出理由,但為什麼得這麼做,必然都有其道理。

工具能夠實踐這些規則,但工具不會教導你規則與知識。再轉向數位工具的時候,規則與知識就失傳了。這是個很大的問題。

但這些規則,依然存在於街頭巷尾的老東西裡頭、存在於師傅們排出、印出的舊書裡頭,用心尋找都看得到。

而許多新的不良設計,往往問題都出在這些失傳的基本規則上頭。

求創意、要改變,絕對不是理由,而是藉口。這世界沒有什麼憑空而生的創作,都得奠基在過去的傳承之上。

掛上了設計師,也不一定立馬就出神入化,還是有許多技術得和老工匠、師傅學習。
這裡頭有多少問題是出在沒遵守基本規則上?
桃園機場

最後,文化

其實前面談的都是文化。文化識別就存在於這些小地方。如同日本朋友透過說話口音辨識台灣人與大陸人一樣,打開一本中文書,直排就只會是繁體書,要是段首縮排二字,更會辨識出是台灣的書。

康熙字典體顯示古樸感的濫用,或許可以呈現出我們把文化當作一種元素來使用,而且沒了脈絡,甚至是偷懶。若要做到相同的效果,現在不需要買一套二南堂法帖來找字,透過全字庫就能查到各大家的字(例如「」這個字)。不過要用得好、找得著的前提是:你得先對這些人的風格有些了解。

往西方靠攏,但卻無法學到其精髓;回到自己的文化上頭,發現脫了勾。我們多少存在於這種失根的狀態中。設計不是表現力越強越好,而是一種文化的體現,至少,我是這麼認為。

 

原文刊載於2014/3/9